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3.6亿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约1.2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1/4的粮食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小麦中霉菌毒素的污染主要由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所致。那么有了赤霉病的小麦还能吃吗?
什么是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小麦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作物耕作制度改变的影响,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呈流行趋势。
小麦赤霉病有什么危害?
小麦赤霉病流行不仅会造成产量的减少,还会产生多种镰刀菌毒污染,无论食用或饲用,对人和动物都具有安全风险隐患。
常见的镰刀菌毒素有哪些?
镰刀菌毒素种类繁多,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等等。最常见的主要是呕吐毒素,可引起动物拒食、呕吐,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和免疫毒性,对于成长较快的细胞具有损伤作用,表现为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
我国小麦产品中呕吐毒素污染现状如何?
由于呕吐毒素对人和动物都具有安全风险隐患,世界各国针对不同小麦及其制品均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我国国家标准《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规定,小麦及其制品中呕吐毒素的限量指标为1000μg/kg,与美国、欧盟等国际标准相比较,我国毒素限量较为严格。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对小麦及其产品中的毒素污染开展了连续多年的风险评估和专项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中存在呕吐毒素污染的情况与赤霉病发生直接相关,也就是若当年小麦赤霉病重发生的区域,则小麦会存在呕吐毒素不同程度的超标。风险评估和专项监测明确年度小麦毒素高风险区域,通过严格监管,呕吐毒素污染小麦专仓集中存储,主要用于饲料原料或工业酒精发酵原料。保证了作为面粉加工原料原粮小麦的质量安全,进而确保了面食制品质量安全,确保了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国外小麦有呕吐毒素污染的问题吗?
欧美等发达国家小麦产品中同样也存在呕吐毒素污染问题。比如,2015年美国密苏里州、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的小麦呕吐毒素含量高达2000-12000μg/kg;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麦样品中呕吐毒素含量为2000-4000μg/kg,萨斯喀彻温省呕吐毒素含量超过3000μg/kg;2017年波兰83%的小麦样品检测出呕吐毒素,最大浓度达到3990μg/kg。
如何管控镰刀菌毒素?
为了保障我国的小麦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团队早已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镰刀菌毒素管控技术规范,从种、收、储运及加工等多个环节管控小麦镰刀菌毒素。
(1)种植环节:在小麦种植时,会根据不同主产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该产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会根据历年气候情况,适期播种,减少与抽穗扬花期多雨天气相遇几率;同时,也会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技术,控制田间小麦种植密度。
(2)生长环节:在生长过程中,会防止田间积水,控制好田间湿度;植保部门会及时给出预测预报信息,提醒农民做好药剂科学防治,控制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3)收获环节:部分赤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会要求增加联合收割机风量,及时清理相关部件。收获后的小麦会要求及时测定水分含量,当水分高于12.5%候,会要求采用机械干燥或短暂存储后及时转移。
(4)储运环节:粮食储藏部门在小麦入库后会定期监测场地温湿度和籽粒水分含量,定期监测镰刀菌毒素含量,对超标的小麦予以分离,单独存放,并通知相关部门处理。在运输时,会通过控制温湿度情况,避免镰刀菌再次侵染小麦产生镰刀菌毒素。
有呕吐毒素污染的小麦该如何利用?
尽管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有效管控赤霉病的发生和镰刀菌毒素的累积,但呕吐毒素污染小麦依然存在,怎么办?如何利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一般而言,在小麦加工过程中,呕吐毒素的含量由外及内呈明显的梯度递减状分布,即由外层至麦芯:粗麸>细麸>皮粉>芯粉。小麦麸皮虽然只占小麦重量的25%左右,却集聚了约40%以上的呕吐毒素;芯粉占小麦重量的一半,呕吐毒素含量仅占35%左右。因此,呕吐毒素含量在2000μg/kg以内的小麦,完全可以通过面粉加工技术,保证面粉质量达到国家限量标准(1000μg/kg)。
当小麦的呕吐毒素含量更高时,就不可以用作食用原料了,但可以用作饲用或者加工原料等。如呕吐毒素含量在2000-5000μg/kg的小麦,可作猪饲用饲料原料,添加量不超过日食量20%,或者用作猪以外的其他动物饲用原料,添加总量不超过日食量的40%;呕吐毒素含量在5000-10000μg/kg的小麦,用作4月龄以上肉牛饲料或用作鸡饲料原料,添加总量不超过日食量的50%;呕吐毒素含量在10000μg/kg的小麦,仅用作工业酒精等工业原料。